第一回 論古說今九鼎化龍   南明孤臣海外守節

鄭經襲延平郡王爵,揮師西進欲圖光復大明,終因糧草補給問題,鎩羽而歸。


  

   四千年前,大禹治水後建立夏朝。塗山會盟,天下九牧貢金;鑄成九鼎,象徵九州。至秦莊襄王滅周後,即西遷九鼎於咸陽。凡二千二百年。

   按《山海經新校正-序》記載九鼎: 「 按其文,有國名,有山川,有神靈奇怪之所際,是鼎所圖也。」

九鼎各匯山川神靈,又經千百年來天子紫氣所蘊;匯集靈氣,化作九龍,飛遁天地間,守護神州。是故秦始皇滅六國,統一天下。九鼎已不知下落。

   因九鼎靈性,化作九龍。是故歷代降服九龍者得天下。

九龍者,漢初劉邦降服其餘八龍:項羽、韓信、英布、彭越、陳豨、張耳、臧荼、吳芮。

漢末九龍前後相爭:曹操、孫權、劉備、袁術、袁紹、馬騰、公孫瓚、董卓、司馬炎。

唐初九龍復出:李世民、宇文化及、楊廣、王世充、竇建德、劉武周、杜伏威、李密、程咬金。

宋代九龍為保華夏,相繼抵抗番夷:狄青、楊業、韓世忠、岳飛、孟珙、曹彬、劉錡、王堅、文天祥。

   百年後,為挽回華夏炎黃正統,九龍又降世。

以朱元璋降服其餘八龍:陳友諒、徐達、常遇春、藍玉、湯和、李文忠、傅友德、馮勝。

明末又出世:戚繼光、袁崇煥、張獻忠、李自成、吳三桂、孫傳庭、盧象升、李定國、鄭成功。

   至此,自禹王鑄九鼎;九龍守護神州,已過四千年。蠻夷戎狄不斷入侵,混淆炎黃血脈。九龍多次出世,試圖挽回華夏血脈之炎黃正統。及至最後,鄭成功東渡瀛洲,趕走了紅毛番,九龍才又休眠。

   玄燁繼位,智擒權臣鰲拜後;又因撤藩,繼而爆發三籓之亂。值此同時,鄭成功薨逝,世子鄭經襲其爵。鄭經親率水師精銳三萬;戰船三百艘,收復閩、粵大部分失土。後因糧草補給問題,又退守瀛洲。

   瀛洲。自三國孫權遣將軍衛溫、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,至宋一代;中土因避戰禍而遷移者,不計其數。又自宋至南明,每有戰亂瘟疫,便有內地百姓遷居於此;故瀛洲人口可謂自成一國之眾。其地理氣候,四季如春,利耕種、漁牧。又兼盛產金、銅、鐵;水果桑茶,絲綢油鹽。是以鄭成功東渡,以為基地。

   鄭經自反攻戰敗,撤回瀛洲後;常面容抑鬱、神色䒐䒏。權臣馮錫範與鄭聰、劉國軒等,為奪權相機酖殺鄭經,改立鄭克塽繼承王位。後又以馮錫範為首,組合議會;鄭氏一族大權旁落。舉凡軍國大計、民生百業,各地府、縣均需上報合議會。合議會看似為君分憂、下體民意,實則馮錫範等人攬權獨裁、魚肉百姓。

   時有各知府、縣令。若不從者,俱遭合議會判決為叛逆罪。重則株連九族,或以孤舟流放外海。輕者則本人處以凌遲;三族之內,男為奴,女為娼。是以各知府、縣令,除順服、同流合汙者;其餘者,皆為合議會所分派之心腹官員。各層官員,橫徵暴斂。官兵入村,如餓虎撲食。稍有不從,即暴打痛毆。致死者時有聞之。更有甚者,見女子美貌,即行姦淫。官兵十有七八係跟隨鄭成功度瀛洲者;又豈能憐憫惜愛當地百姓?

   按《明書〈職官志〉》紀載,明代一省營伍武官,官銜凡六等:總兵、副總兵、參將、游擊,皆稱將軍。都司、守備、提調、千總、把總、百總。鄭成功度瀛洲後,劃瀛洲有六府;廢虛銜官職提調、守備。又廢知府而由總兵全權制約一府軍政。鄭成功劃定六府為:府城京畿、南祥府、竹塹府、北陽府、東北府、洄瀾府,各府軍職以三遞進,一百人之營長稱百總;把總下轄三位百總,千總下轄三位把總,都司下轄三位千總。故而都司約制約三千兵馬,亦稱游擊將軍;總兵則自游擊將軍提拔副總兵、參將。故瀛洲除府城京畿要地,其餘一府之兵約三萬。

   馮錫範等既已掌握瀛洲軍政,旋即並派心腹將領上任各地。那南祥府總兵楊英聞訊,急召副總兵吳豪、參將孫韜等人議事。

   楊英初為鄭成功部將。鄭成功東渡瀛洲後,受王命遷戶都事之職以查察各鄉社,並實施屯田政策。鄭成功薨逝後,鄭經任命為南祥府總兵,著書《先王實錄》紀錄自跟隨鄭成功爭戰以來錄事。因未與馮錫範等交惡,尚未受合議會編派捏造罪名。但有府城之心腹舊部遣人來報:『合議會已派任祝敬為新任總兵,公當警之。』

   副總兵吳豪、參將孫韜等人至兵屯議事大廳相議後,得知祝敬將新任總兵;吳豪大怒:『那祝敬匹夫,有甚功績?定海關、瓜州、鎮江,他祝敬有哪一次掛彩?憑甚麼他來換了將軍的職位?』那孫韜見吳豪大怒,雖是讀書人卻也按捺不住性子:『他老是厲害了,吳將軍不知他祝敬運好。先王在的時候,他因扣糧差點受誅。令還沒下,先王就薨逝了。後來跟馮錫範連成一氣了,這才來接替我們將軍職位的!』

   楊英見二將義憤填膺,但思尋大明這最後一點的復興希望,卻也打住心性回道:『老夫皓首花甲。自追隨先王,大小數十餘戰,無不以復興大明剔刻於心。我等還須遵從先王遺命,收復河山。萬不可因個人小利而失民族、家國大計。』吳豪、孫韜聽言,側面作揖;稱:『將軍教誨,末將羞愧!』

   正言罷,屯門守衛大喊:『郡王令到….!』楊英等人整正衣冠束甲出轅門迎接。使者言道:『本籓令!』『楊英等人跪下接令…..!』

   欲知郡王令作何調遣,請見下回分曉。

下一回